凯发平台-k8凯发天生赢家 » 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 » 文明家庭 » 正文
2023-08-29
“国防科技大学硕士杜一雨、天津大学硕士杜宇轩、扬州大学学士杜嘉伟……今年考取研究生6人、大学本科10人。”8月21日上午,贵池区茅坦杜文化研究会秘书长杜胜进正忙着统计2023年度杜氏家族考取大学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生名单,便于年底表彰这批优秀青年,引导族人继续秉承“耕读传家”的家风家训。
“一直以来,我们杜氏家族都非常重视人才,每个家庭都把教育看得很重。据统计,明清两朝茅坦杜氏共出文武进士4人、举人14人;2014年以前,茅坦杜氏考取博士10人、硕士37人、大学本科257人。”杜胜进说。
茅坦村建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600多年前,杜氏先祖杜绍先为避兵燹,辗转来到三面环水之处,挥镰割芦、荷锄垦荒,历经数十年的辛勤劳作,将芦苇滩变成一片良田,由“茅”而“坦”,被外界称为“茅坦杜”。后人感其功德,把杜绍先及其子孙使用过的茅镰刀作为缅怀他们的象征,年年祭拜,代代相传,称之“祭茅镰”。
“茅坦杜”人才济济,与家族尊师重教的家风是分不开的。据杜氏宗祠“义学公碑”记载,在清朝乾隆己卯年,茅坦杜氏就通过集资形式在杜氏宗祠创办了义务学校,供家族子女读书。这种义务办学延续近两百年,惠及了茅坦杜氏十几代人,圆了许多人的读书梦。
茅坦杜氏除了崇文重教、诗书传家,还把“孝”视为立身之先,不遗余力地向子孙传授孝亲敬老的道德观念。
村民杜益春的太爷爷杜进旺夫妇年老时由三个儿子轮流供养,兄弟间在孝敬父母方面相互“攀比”,不甘落后。杜益春的父亲杜德滨2011年患病时,杜益春毅然放弃城里工作回家伺候父亲,每天喂药进食,擦洗身体。父亲去世后,他84岁的老母亲又患上了阿尔兹海默症,生活不能自理,他又无怨无悔照顾母亲。
乐善好施也是茅坦杜氏族人的优良传统。1954年,给茅坦杜氏看庄屋的罗桃子父母双亡,杜满源母亲心疼罗桃子无家可归,硬是让出一间房给他住。1979年,破旧老屋拆建,杜满源夫妇又腾出新宅一间房让给罗桃子住,并且精心照顾他。乡里办了养老院后,罗桃子住进了养老院,杜满源带着子女经常去看望他,直到老人离世。杜满源一家三代人,40多年义务照顾罗挑子,在当地传为一段佳话。
多年来,“茅镰精神”润泽好乡风带出好民风。2013年至今,茅坦全村4700余人无一犯罪;大学生杜川见义勇为,冒着生命危险救起75岁落水老人,获评“向上向善好青年”提名奖;茅坦小学把“秉茅镰志,树坦诚人”作为校训,孩子们都以传承优良家风为荣……
2019年底,贵池区墩上街道办事处联合茅坦杜文化研究会和池州学院家风文化研究中心,深入挖掘、整理杜氏家风文化,在杜大鸿进士故居打造了杜氏家风馆,向民众宣传弘扬杜氏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茅镰文化精神。
茅坦村党委书记吴肖萍表示:“好的家风滋润心灵,在茅坦杜氏好家风带动下,茅坦村风变得更文明,民风变得更淳朴,为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家风力量。”(王齐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