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池州踏歌行-凯发平台

文化池州踏歌行

2024-10-01  

  

  池州傩戏表演 记者 张延鹤 摄

  丰硕的文化成果如同甘霖,滋润着人民群众的心田。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群众文化生活丰富多彩,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趋于完善,艺术创作活力逐步显现,文化产业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成效显著,凝聚起池州高质量发展的磅礴力量。

  重保护善利用——文化根脉薪火相传

  有着1400多年历史的古城池州,孕育着深厚、灿烂的地域文化。池州傩戏、九华山庙会、青阳腔、东至花灯舞4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还有省级非遗项目31项、市级非遗项目63项、县级非遗项目182项……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今年6月3日,在东至县实验小学,省级非遗白笏章氏吟诵传承人章灵泓向学生们传授吟诵技巧,带领他们领略传统诗词的美。当天,和章灵泓一起共有4名非遗传承人来到该校,为师生送上一场非遗“大餐”。

  作为了解传统文化的“活化石”,非遗保护与传承尤为重要。今年以来,我市围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传统节假日等主题,举办非遗展示展演活动160余场,常态化开展“非遗沙龙”活动,让非遗走近群众、走进生活。深入实施非遗“名师带徒”工程,已有项目60个次、师傅75人次、徒弟226人通过考核验收。

  连日来,在东至县尧渡镇梅源山脚下,专家们正在对华龙洞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工作。华龙洞遗址是继周口店之后,在中国发现的同时包含有丰富人类化石以及石器等人类活动证据的更新世中晚期古人类化石遗址。

  如何把丰硕的考古成果呈现给普通观众,进一步发挥公众教育价值?2018年,东至县将原建新中学校址改建为华龙洞遗址陈列馆,通过图片、实物等方式向观众普及古人类演化的科学知识。

  历史文化街区,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在主城区老池口历史文化街区项目建设现场,施工人员正在对老厂房进行“修旧如旧”的改造。

  “在古建筑改造中,每一栋房屋都有独立的修缮方案,使其尽量保留原有的历史痕迹。”池州市景域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孔颖告诉记者,项目建成后,将以大健康产业为落脚点,融合创意文旅、会议会展、健康消费,将老池口片区打造成面向国际、对话世界的综合性产业集聚区和城市会客厅。

  文物和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2处、国家一级文物21件(套),历史建筑127处。今年以来,我市加强对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性整体性保护,投入4200余万元资金对清溪塔、章氏宗祠等32处文物建筑进行修缮,争取2000余万元各类资金,用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与此同时,依托展览馆等文博资源,推出“开放日”“跟着文物游池州”等活动,充分展示池州文物的独特魅力,让文物以真实可感的模样融入民众生活。

  享文化乐生活——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新中国成立初期,池州百废待兴,文化事业基础十分薄弱。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极大丰富,池州人民的精神生活质量也同步提升。

  9月27日,走进贵池区池阳街道清风社区阅读空间,一排排图书整齐摆放、一缕缕书香沁人心脾。家住主城区君悦玺园小区的居民张卉告诉记者,自从家门口有了这样一个阅读学习的好地方,她每天都会抽空来看会儿书再回家。阅读空间配置图书5000余册,涵盖经济、文学、少儿等多种类型。自2022年运营以来,已举办活动30余次,接待读者两万余人次。

  近年来,我市不断优化阅读环境,完善全民阅读服务体系,提升阅读推广服务品质和效能,让阅读逐渐成为市民的文化自觉。截至目前,全市共建设公共图书馆5家、图书分馆66个、“15分钟阅读圈”点位30个、图书流通点21个、农家书屋614个。各级公共图书馆文献馆馆藏总量达134.65万册,人均馆藏量达1.01册,全年均免费对外开放。

  日前,由国家一级编剧王训怀和池州籍编剧陈耀进创作,贵池区黄梅戏剧团演出的大型现代剧《凌霄花开》成功入选安徽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下基层演出名单,将于10月30日进行展演。该剧讲述池州籍革命先烈凌霄秘密返乡开展地下革命的故事,是一部优秀的地方党史学习教育鲜活教材。

  文艺源于人民,文艺为了人民。《回乡陀螺》入围省民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石榴情”民族题材剧本优秀完整剧本,《拯救童话世界》荣获“金画眉”最具潜力儿童剧本奖,大型剧本《流芳》荣获中国戏剧文学学会“戏曲类最佳剧本”奖……近年来,一批记录时代变迁、反映人民心声、讲述池州故事的文艺精品持续涌现,充盈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夜幕降临,一阵阵歌声、喝彩声从九华山风景区拥华村传来……一场由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九华山风景区文化旅游处承办的“送戏进万村”活动正在进行。台上,演员们声情并茂、倾情演绎。台下,观众看得津津有味,兴趣盎然。

  一个个文化场馆吸引着市民走出家门,一道道文化大餐丰富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年以来,全市累计开展“送戏进万村”“四季村晚”“悦动池州”等惠民演出900余场,15个公共文化场馆共接待群众170万人次。

  植根群众、惠及群众,送文化还要“种”文化。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各级文化馆的阵地作用,邀请专业人士授课,开设戏曲表演、乐器、舞蹈等公益艺术培训班,年培训人员达2万人次。

  增实力添动力——文化产业扬帆前行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一座城市有强大的文化支撑,发展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今年农历七月七日,青阳县陵阳镇内流光溢彩,光影交错。晚上8点30分,500架无人机缓缓升空,在空中呈现出“蝴蝶”“祥云”“千年古镇 富贵陵阳”等字幕和图案,引得市民和游客欢呼声不断。陵阳锅子“百家宴”、端午溯“原”、“七夕”游园会、全国摄影大展……2019年,陵阳文创小镇入选省级特色小镇试验名单。近年来,陵阳镇不断创新文旅新业态,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时代元素相结合,把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效益。今年1至8月份,全镇累计接待游客7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旅游收入460余万元。

  在石台县大演乡,有一个村庄名为“严家村”,游客们称之为“皖南深山里的一抹红”。这里曾是方志敏领导的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转战皖南的途经之地,保存有完整的徽州民居古建筑、古祠堂、红军标语墙。几年前,村民们集体举家搬迁,建设“严家新村”,只为保护那些流淌在村庄血脉里的红色基因。

  从“严家村”到“严家新村”,一个“新”字,映射的是红色资源的“苏醒”,带给这个小山村的是源源不断的人气。如今,该村年均接待游客1.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00万元。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深入挖掘池州长江文化、诗词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丰富内涵,以大黄山建设为抓手,培育休闲度假、创意经济、体育赛事、医疗康养、会展经济、文化服务等六大产业集群。今年1至7月,全市接待游客4159.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86.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9%和17.96%。

  为进一步激活发展动能,今年,我市启动文化基因解码赋能工程,梳理文化元素600余个,推出《解码秋浦》文集、青阳腔微电影《使命》等解码成果,开发“杏花村的礼物”等非遗文创产品10余个。

  眼下,安徽文香智能教育装备产业园项目三期正在紧张建设。产业园一期项目投入运营后,陆续有多家企业入驻,获评安徽省数字创意和文旅产业“双十佳项目”。

  近年来,我市持续抓好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积极创建杏花村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平天湖文化创意产业示范园区,培育安徽文香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数字领军企业,使文化产业迈上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今年上半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9.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4%,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0.4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第2位。

  75年来,池州文化事业日新月异、蒸蒸日上。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池州坚定文化自信,做好历史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持续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打造独具魅力的池州城市名片,用璀璨文化之光照亮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 徐婷)

责任编辑:余 永胜

池州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 k8凯发天生赢家的版权所有

工作邮箱:czswmb@126.com 投稿邮箱:czswmb@126.com 电话:0566-2088568

运行管理:池州文明网

文明池州

网站地图